中国古代数学文化之《算筹》
日期:2025-01-07  作者:admin   来源:  浏览量:0

算筹的发明是在记数方法的历史发展中逐渐产生的。它最早出现在何时,已经不可查考了,但至迟到春秋战国,算筹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了。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在《道德经》第二十七章中就有“善数者不用筹策”的记述。

《汉书·律历志》中有关于算筹的形状与大小的记载:“其算法用竹,径一分,长六寸,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,为一握。”除竹筹外,还有木筹、铁筹、骨筹、玉筹和牙筹,最早发现的是1971年陕西千阳出土的西汉宣帝时期的骨制算筹。

在算筹记数法中,以纵横两种排列方式来表示一位数字,其中均以纵横方式排列相应数目的算筹来表示;则以与排列方向垂直的一根算筹表示5,置于上方,下方置有数目上等于该数与5之差的算筹。《夏阳侯算经》记载道:满六以上,五在上方。六不积算,五不单张。表示多位数时规定如下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,百位用纵式,千位用横式,以此类推,遇零则置空。孙子算经中记载:凡算之法,先识其位,一纵十横,百立千僵千十相望,万百相当。这样从右到左,纵横相间,就可以用算筹表示出任意大的自然数了。位与位之间的纵横变换可以防止混淆。

【算筹的计数】





图文:赵仓梅

 

收藏本页